
瑶乡的绿凉粉
文/杨付英
【作者简介】 杨付英 笔名英子,瑶族,湖南中方人,大学本科文化,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协会会员,湖南省心理学教育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中方县作协副主席,兼任《报告文学》特约记者。喜欢摄影,2012年出版个人诗文集《蓝草籽》。其他作品散见于《中华新闻报》《中华人物》《作家选刊》《中国人物》《历史教学》《中国乡村》《第四代诗》《新湖南》《长江诗歌》《五溪》《散文界》《怀化文学》《怀化日报》《边城晚报》和《中方文艺》等报刊杂志。
从怀化一直往东,穿越一片片森林、拐过108道弯、蹚过一条条大河、小溪,来到生我养我的家乡——蒿吉坪瑶族乡,这里有怀化的"大西北",中方的"青藏高原"之称。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吉都堂"大美瑶乡,情醉瑶寨"的大门前,心里温暖如春,清晨和夜晚的瑶寨,静得能听到山水大地花草的呼吸。原来,世间真有世外桃源: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在这深山之中生活着湘西瑶族的一个分支"七姓瑶"。望着蓝天上缓缓流动的白云,冥冥之中七姓瑶的始祖丁铁角、蒲不冷、刘不热、沈阿奴、石阿长、陈瑶、梁瑶迈着沧桑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他们在高山原始森林,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土地,生命的年华,不断繁衍,经历一载又一载的春秋。俗话说,瑶乡三件宝:"家家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过冬棕片裹双脚",流传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我们瑶族同胞的沧桑岁月......
七姓瑶人祖先都住在深山老林里,以种植五谷杂粮为主食。遇到食不果腹的日子,过荒年时只好挖葛、挖野菜度日,在夏天会到山里采集一种被瑶乡人称作为"神仙叶"的绿树叶,用它揉搓成绿凉粉(也叫神仙豆腐)用来充饥。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与姐姐,弟弟他们一起揉搓凉粉,几十年过去了,很久没有做过了。今天下午在瑶族乡洞门口村的表姐家里又尝到了绿凉粉的清香,一口气吃了两大碗。
今天中午从洞门口烂泥冲采访完95岁瑶族文化的传承人丁昌顺以后,就来到了洞门口村的表姐家,表姐的媳妇冬兰与她嫂子两人正准备揉凉粉,她们从凉粉树枝上选择新鲜嫩绿的叶子,再用山泉水洗干净,放到大盆中,两手用力地揉搓凉粉叶子,二十多分钟之后,叶子揉搓成了稠稠的绿汤,用干净的纱布袋过滤,剩下盆里的绿汤。再到灶膛取了草木灰,用一个大碗装了草木灰加山泉水搅拌,把澄清的火塘碱灰水倒入绿汁汤中,边倒边搅拌。静置二十分钟左右,用一根凉粉枝条插上去,枝条稳稳地直立,凉粉做得很成功。用菜刀划成豆腐块。再用沁凉的山泉水将绿凉粉漂洗一下,洗去杂质。取一块放手心里,闪闪动动的,透明发亮,颜色翠绿、晶莹剔透。闻一闻有一种淡雅独特的清香,碗中加入白糖(红糖)、米醋、芝麻,放进绿凉粉里搅拌一下,清爽宜人,鲜香爽滑,看得直流口水,我早已急不可耐地想吃了。接过那拌好凉粉的碗放入嘴边,呼噜呼噜地下肚了,忍不住脱口而出:再来一碗!感叹:植物的神奇,大自然的体贴,真是让人兴叹翡翠色的凉粉竟然都是树叶做成。也感谢瑶族先人们留下这份珍贵的"翡翠凉粉"。绿凉粉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佐料。如酸辣翡翠凉粉:将绿凉粉取出切成小方块放入盘子里,将葱姜蒜均匀地洒在翡翠凉粉上,在撒上细盐、辣椒油、花椒油、葱花、醋,一碗酸辣可口的翡翠凉粉就做好,夏天吃最消暑气。也可制作桂花翡翠凉粉:将切好的凉粉放入容器中备用,将桂花用开水泡开洒在翡翠凉粉上,蜂蜜淋在上面,撒上少许芝麻,又甜又香。
瑶乡绿凉粉还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大禹治水时巫山神女点化百姓采摘这种神仙树的叶子用来充饥的,百姓为感激神仙赐予的宝物称其为绿凉粉("神仙豆腐")。绿凉粉,形如翡翠,所以也有人叫它"翡翠凉粉",晶莹剔透,口感柔韧爽滑,自带一种瑶乡大山的清香。根据古代的医书记载它确实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收敛止血等功效。炎炎夏日吃上一碗瑶乡绿凉粉,放上瑶家人酸辣椒或清爽的黄瓜丝暑气顿时消散!
吃过绿凉粉,在表姐家美美睡了一个午觉,睡梦中做了一个甜甜的梦:走进瑶乡,春闻满山杜鹃香,夏避酷暑绿荫凉,秋啖云雾葡萄甜,冬赏千林雾凇美。潺潺小溪捉鱼虾,青钱柳茶颐康养。情醉美丽瑶乡,享受大自然的气息。瑶乡的父老乡亲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奋力追逐小康,"揉搓"瑶乡幸福美满的生活!
责编:杨丽群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习言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学而时习之|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